首页

红色妖姬男奴视频

时间:2025-05-29 10:26:23 作者: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浏览量:57444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

  天问二号任务工程目标:

  一是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二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

  一是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究。

  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

  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样品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仅仅是天问二号任务漫长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共包含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小行星近距探测段、小行星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主带彗星转移段、主带彗星接近段、主带彗星交会段、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

  其中,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

  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

  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

  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探测器上共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热辐射光谱仪、探测雷达、磁强计、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喷发物分析仪、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将助力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天问二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与回收、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工程总体工作,负责任务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管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承担探测器系统研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运载火箭系统研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承担地面应用系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8次发射。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发射,曾执行过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探月工程任务。为确保“长征三号乙火箭‘可靠、精准、准时’答卷”,跑好天问二号任务“第一棒”,设计人员历时2年完成了多轮设计迭代,同时满足了各方约束要求,实现火箭与探测器完美“交接班”。

  总台央视记者丨崔霞 李宁 陶嘉树 吴天白 李昌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冠军中国·青春接力|《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要怎么建?

据悉,5月1日至6日零时,73艘次国际船舶从上海吴淞口岸出入境(港),吴淞边检站检查出入境(港)船员近1500人,先后2次开启“绿色通道”积极救助突发急症船员,有力保障了口岸通关顺畅。

香港实现“商业数据通”对接“授权数据交换闸”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展示中心的正式成立,是京哈两地金漆镶嵌非遗主题展馆间的交流合作,不仅彰显了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的坚定信心和扎实行动,也展示了哈尔滨市博物馆金漆艺术馆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方面的蓬勃活力。

唐仁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

设计学院、咖啡馆、书店、面包房、酒吧、服装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转向农村,将志向投入农村,将青春扎根于农村。年轻人“反向”创业创新的背后,也是“乡野经济”蓬勃发展的体现。

多地高速管理部门:免费时段全国统一无法“宽限”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刘成亮表示,这次赛事旨在实现中国与中亚国家摔跤项目的互利共赢。同时,赓续传统友谊、深化文明互鉴也是本次活动的核心,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民族传统跤和丰富多元的摔跤文化。

李强出席第18届东亚峰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和改革举措,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此背景下,我国创新氛围更浓、科技人员创新劲头更足。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仍有一些束缚和羁绊有待清除。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争相创新创业创造,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